duuliy

微服务的 “和解” 与 AI 在工作中的革命

2025-9-13

微服务的使用背景

此前在《微服务组件二方包和三方包的爱恨情仇》中提到过组件依赖的复杂性,而在实际开发中,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挑战:不同站点基于 Next.js 开发时,App Router 与 Page Router 的架构差异,导致嵌套使用模块联邦(Module Federation)时出现了一系列诡异问题 —— 比如模块加载错乱、依赖冲突等。
最初我们尝试用 “折中方案”(peerDependencies等),暂时规避了部分冲突,但打包后的产物体积异常庞大(多语言),严重影响了应用加载性能。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。。

最终解决办法

经过最终测试与优化,我们最终基于 Vite/Rollup 的特性,设计了一套更精细的解决方案:
按场景动态处理依赖:区分远程包(Remote Module)与 npm 包的加载逻辑,结合peerDependencies精准控制共享范围,避免重复打包;
动态多语言词条;
优化 SSR/SSG 体验:针对服务端渲染(SSR)和静态生成(SSG)场景,用 “占位符(placeholder)” 提前渲染基础结构,待核心资源加载完成后再无缝替换,既保证了首屏速度,又避免了用户感知到加载空白,也可以根据情况使用getServerSideProps加载远程包组件(cdn形式)来做ssr;
搞定 SEO 痛点和浏览器各性能指标:对于远程包 /npm 包中涉及 SEO 的关键内容和性能指标,通过一套 “黑科技”(后续文章会展开)确保搜索引擎能正常抓取,解决了动态加载内容的索引难题。
目前这套方案在各场景下表现稳定,无论是包体积、加载性能还是兼容性,都达到了预期的 “最优解” 状态。

工作中的ai

在《私有 AI 编辑器体验》中我们聊过 AI 工具的应用背景,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实践优化,我们积累了更具体的效能数据:整体工作中 AI 的覆盖率已达 80%,平均提效 40%-5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场景的 “超预期表现”,提效甚至能超过 100%:
后台系统开发:AI 辅助生成 CRUD 逻辑、表单校验规则和基础 UI 组件,原本 1 天的开发量可压缩至 4 小时内;
UI 与设计协作:根据设计稿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 DOM 结构和样式代码,设计师与前端的对接效率提升近 2 倍;
调研与文档处理:行业报告摘要、技术方案初稿、接口文档生成等工作,AI 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人工 1 小时的工作量;
复杂逻辑梳理:…
等等。。。

tips:

文中提到的处理方案(包括 Vite/Rollup 配置、SSR 占位符、黑科技实现等),后续空了会整理成干净的代码示例放到 GitHub。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后续更新~